哈尔滨分中心简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哈尔滨分中心(http://ine.has.ac.cn)于2015年1月9日成立,依托于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旨在促进东北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监测与评估、保护与开发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推动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带动东北亚地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
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HIST-HB特色领域的研究优势,利用空间技术,深入开展东北(东北亚)自然和文化遗产、生物圈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等保护地的监测与评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通过提供咨询、技术信息和人员培训等服务,为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等监测、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重点任务
科学研究、监测与评估、保护与开发利用、交流与培训
科学研究
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估与保护
应用空间技术,依托定位研究站,开展自然遗产地空间格局分析、定位监测、价值评估与保护等研究,为自然遗产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
|
植被分布格局研究 |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定位监测 |
|
|
|
|
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 |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实地监测 |
生物多样性保护
立足区域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分析人类活动、全球变化等对自然遗产地的影响,重点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其价值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等,为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提供科技支撑。
|
|
黑瞎子岛科学考察 |
洪河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 |
|
|
|
|
五大连池生物多样性监测 |
研究结果 |
全球变化生态
利用空间技术,结合遗产地监测和评估,研究全球变化对典型遗产地的影响,重点开展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应对技术,为遗产地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三江平原湿地全球变化实验气室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开展区域碳计量、碳排放、碳减排潜力评估等研究,及其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策略。
|
|
|
哈尔滨市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 |
国家发改委在我所召开适应气候变化研讨会 |
黑龙江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启动会议 |
生态功能保育
重点开展代表性自然遗产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研发其生态保护技术、生态恢复和重建技术,促进自然遗产地的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
|
|
盐碱草地生态修复 |
河岸带植被恢复 |
生物与生态过程演化
开展重点遗产地生物进化研究,揭示其物种演化和生态演替过程,为遗产地生物与环境
五大连池火山植物演替系列
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重点开展功能性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等共性技术研究,建立生物资源信息库,为遗产地生物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与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野生蓝莓高效抚育模式试验
经济动物饲养繁育技术
黑龙江省重要生物资源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变化
应用空间技术,开展遗产地土地利用时空特征、空间格局优化、土地利用变化对遗产地生态影响等研究,建立遗产地空间数据库,为遗产地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江平原植被图
依托单位: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始建于1978年,是省属公益一类科研单位。立足于黑龙江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重点开展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环境生态恢复、全球变化与碳排放、火山植被生态、自然遗产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拥有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湿地与恢复生态学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特色动植物利用工程中心,省花卉中试基地,省林下经济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寒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国家森林生态、五大连池火山植物进化与植被演替、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等定位研究站。出版《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