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新闻动态

MENU

全球多个文化遗产地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时间:2021-07-28

世界遗产委员会今天将13 处文化遗产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并批准了一项墨西哥世界遗产的范围扩展。罗马尼亚的“罗西亚蒙大拿矿业景观”同时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采掘活动对其完整性构成的威胁有待消除,

这些决议是在于中国福州和网上召开的第44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做出的。本届大会正在审议2020和2021年度的世界遗产提名,相关审议工作将持续至7月28日。

新增遗产地简介:

印度,多拉维拉:哈拉帕文明古城

多拉维拉古城是哈拉帕文明的南部中心,位于古吉拉特邦干旱的卡迪尔岛上。该考古遗址在大约公元前3000-1500年间为人类定居点,由一座设防的城市和一片墓地组成,是这一时期保存最完好的东南亚城镇定居点之一。两条季节性溪流为这座带有城墙保护的古城提供了该地区稀缺的水资源。古城包括戒备森严的城堡、仪式场地,以及不同级别的街道和房屋,呈现出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复杂的用水管理系统展示了多拉维拉人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聪明才智。该遗址还包括一个大型墓地,6种类型的墓碑诠释了哈拉帕文明对死亡的独特见解。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珠子加工作坊及由铜、贝壳、石头、半宝石首饰、陶土、黄金、象牙等材料制成的各种文物,展示了该文明的艺术和技艺成就。他们还发现了此地与其他哈拉帕文明城市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阿曼半岛的城市进行区域间贸易的证据。

伊朗,豪拉曼/乌拉玛纳特文化景观

处在偏远山区的豪拉曼/乌拉玛纳特景观展现了豪拉曼人的传统文化,这个库尔德农牧部落自公元前3000年以来一直居住在这里。该遗产地位于伊朗西部边陲库尔德斯坦省和克尔曼沙赫省的扎格罗斯山脉腹地,由两部分组成:库尔德斯坦省的山谷中东部(扎韦鲁德和塔赫特)和克尔曼沙赫省的山谷西部 (拉洪)。这里的居民几千年来生活在恶劣的山地环境中,居住方式逐渐与之相适应。半游牧的豪拉曼人随着季节变化在高低和低地之间迁移,梯级陡坡上的规划和建筑、干石梯田上的种植、牲畜养殖和季节性垂直迁徙是当地文化和生活的显著特征。石器、洞穴与岩居、土丘、永久和临时定居点的遗迹、作坊、墓地、古道、村庄、堡垒等等证明了他们从未间断地生活在这片极具生物多样性和地域特性的地区。遗产地中包括的12个村庄体现了豪拉曼人数千年来因应山区生产用地稀缺而采取的措施。

日本,日本北部的绳纹史前遗址群

绳纹史前遗址群由北海道南部和东北地方北部的17个考古遗址组成,覆盖从山区和丘陵到平原和低地、从内陆海湾到湖泊河流的多样化地理环境。它们见证了进入农耕社会之前就已定居下来的绳纹文化及其复杂的精神信仰体系和仪式在过去一万多年的发展。该遗址群还展现了从公元前13000年左右发展起来的以狩猎-捕鱼-采集为基础的定居社会的产生、发展、成熟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这里有绳纹人精神信仰的承载实物,如漆壶、有足印的泥板、著名的目镜粘土俑(dogu),以及包括土垒和直径超过50米的大石圈在内的仪式场所。这一系列遗迹展示了罕见的农耕前定居社会从出现到成熟的极早期发展。

罗马尼亚,罗西亚蒙大拿矿业景观

罗西亚蒙大拿是位于罗马尼亚西部阿普塞尼山脉的金属矿区,它是已知的最重要、最大、技术上最多样化的罗马地下金矿开采遗址。作为阿尔伯努斯·麦欧尔旧矿,罗西亚蒙大拿是罗马帝国时期大量黄金开采活动的所在。自公元106年开始,在随后的166年里,罗马人从该地开采了约500吨黄金,并为此开发了高技术含量的工事,各类矿道总长达7公里,还为开采高品质矿石而在4个地下区域建造了水车。涂蜡的木板记载了关于这一时期采矿活动的详细法律、社会经济、人口统计和语言信息,范围不仅限于阿尔伯努斯·麦欧尔旧矿,而是适用于达契亚省。遗产地展示了外来的罗马采矿技术与本土技术的融合,这在同一时代未见于别处。从中世纪到现代,罗西亚蒙大拿的开采工作仍在继续,但规模较小。这些后来的采矿工事围绕着古罗马时期的矿道,并与之交织。这些遗址群位于农牧业景观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18世纪至20世纪初支撑矿区的社区机构。
由于恢复开采计划有可能破坏被列入名录的采矿景观的主体部分,该遗址同时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约旦,阿萨尔特——包容之地与好客之城

阿萨尔特城建于约旦中西部巴尔卡高地的3座紧密相连的山丘之上,是东部沙漠和西部地区之间重要的贸易纽带。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最后60年里, 来自纳布卢斯、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商人来到这里定居,他们通过贸易、银行和农业致富,推动了当地的繁荣。这样的繁荣吸引来本地区各方的能工巧匠,将这个不起眼的农村定居点改造成布局独特的繁华城镇。其建筑特色是用当地黄色石灰岩建造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家庭住宅。遗产地的城区核心部分包括约650座重要历史建筑,展现了欧洲新艺术运动和新殖民主义风格与本土传统的融合。该城的非隔离式发展体现了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的相互包容,独特的招待所和社会福利体系证实了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传统。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城市特质是由1860年代至1920年代阿萨尔特黄金时期农村传统和资产阶级商人的实践融合而成。

科特迪瓦,科特迪瓦北部的苏丹式清真寺

这8座小型土坯清真寺分别位于腾格雷拉省、库托省、索罗邦戈省、萨马蒂吉拉省、姆本格省、孔格省和卡瓦拉省。这些清真寺的特点包括外突的木杆,顶部带有陶器或鸵鸟蛋装饰的垂直扶壁,以及锥形宣礼塔。它们展示了一种特有的建筑风格,据信该风格起源于14世纪前后马里帝国的杰内城(Djenné),该国因与北非的跨撒哈拉沙漠的盐与黄金贸易而兴盛。尤其自16世纪以来,这种风格从沙漠地区向南传播到苏丹大草原。为了适应当地更潮湿的气候,建筑高度降低,并出现了更坚固的支撑。上世纪初科特迪瓦有数百座类似风格的清真寺,仅有20座留存至今,遗产地由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8座组成。这些清真寺具有独特的苏丹风格,为西非萨瓦纳地区所特有。伴随着商人和学者从马里帝国向南扩散,将跨撒哈拉的商贸路线延伸到了森林地区,这种风格在17-19世纪间发展起来。它们是促进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跨撒哈拉贸易的重要见证,体现了伊斯兰建筑和当地建筑形式的融合,其风格极为独特,经久不衰。

法国,里维埃拉旅游之都尼斯

地中海城市尼斯临近意大利边境,由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温和气候和滨海地理位置,她见证了冬季气候型度假胜地的演变。从18世纪中叶开始,尼斯吸引了越来越多贵族和上流社会家庭前来越冬,他们主要来自英国。1832年,当时尚属萨丁尼亚王国的尼斯实施了一项旨在提高对外国人的吸引力的城市管理规划。此后不久,一条2米宽的滨海小道被扩建成享有盛誉的步行街,在1860年尼斯被割让给法国后,这条街被称为英国人步行大道。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越来越多的来自其他国家,特别是俄罗斯的冬季居民涌入这座城市,推动了毗邻中世纪古城的新区域的持续发展。冬季居民的异域文化影响,以及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和风景的愿望,塑造了该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兼收并蓄的建筑风格,使这座城市成为知名的国际性冬季度假胜地。

巴西,罗伯托·布雷·马克思庄园

该遗产地位于里约热内卢以西,主体为巴西景观设计大师、艺术家罗伯托·布雷·马克思(Roberto Burle Marx,1909-1994)历时40多年开发的一个成功项目。他运用本土植物,借鉴现代主义思潮,打造了一个“活的艺术作品”兼“景观实验室”。自1949年起,该庄园就拥有日后界定马克思园林的关键特征,并影响了现代园林的国际化发展。其特点包括弯曲的造型、多且茂盛的植被、符合建筑学规范的植物配置、强烈的色彩对比、热带植物的运用,以及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入。到20世纪60年代末,庄园已收集最具代表性的巴西植物,以及其它稀有热带物种。3500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栽培品种与本土原生植被在这里和谐共生,多见原生植被有红树林沼泽、雷斯廷加(一种独特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湿润阔叶林)和大西洋森林。庄园展示了形式即过程的生态概念,包括作为环境和文化保护基础的社会协作。它是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现代热带园林。

秘鲁,长基罗天文古建遗址群

长基罗天文古建群史前遗址(公元前250-200年)位于秘鲁中北部海岸的卡斯马山谷,由沙漠中的一系列建筑组成。这些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共同组成一套历法仪器,利用太阳来界定全年的日期。它包括一座有3层围墙的“设防神庙”山顶建筑群,2座被称为天文台和管理中心的建筑群,13座沿山脊排列的立方体塔状建筑,以及与13座塔互为补充、用作自然标记的穆乔马洛山(Cerro Mucho Malo)。仪式中心很可能专用于太阳崇拜,在13座塔南北线两侧各有一处观察点,全年都可以观测日出和日落点。该遗产地展现了一项伟大的创新,即利用太阳周期和人造水平仪来标记至点、二分点和一年中的其他日期,精确度为1-2天。因此,它代表着卡斯马山谷(Casma Valley)天文学实践的长期历史演变的顶点。

乌拉圭,工程师埃拉蒂奥·迪埃斯特的作品:阿特兰蒂达教堂

阿特兰蒂达教堂及其钟楼和地下洗礼堂位于阿特兰蒂达市,距首都蒙得维的亚45公里。这个现代主义教堂建筑群于1960年落成,受意大利早期基督教和中世纪宗教建筑的启发,代表了对裸露、强化砖块的新颖利用。教堂整体为一个矩形布局的大厅,其独特之处在于波浪形墙壁支撑的波浪形边缘屋顶,由埃拉蒂奥·迪埃斯特(Eladio Diust,1917-2000)开发的一系列呈高斯曲线排列的加固砖建成。圆柱形的钟楼以镂空的裸露砖砌筑,矗立于教堂主立面的右侧,而地下洗礼堂则位于教堂前广场的左侧,可从呈三角棱柱形入口进入,照明依靠中央眼洞天窗。该教堂是20世纪下半叶拉丁美洲现代建筑在形式和空间方面卓越成就的典范,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了对社会平等的追求,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同时产生了卓越的美学效果。

智利,阿里卡和帕里纳科塔地区的新克罗文化聚落及木乃伊制作

遗产地由3个区域组成:位于阿里卡市区的阿里卡山北坡、哥伦布10遗址,以及城南100公里处的农村环境中的卡马罗内斯河入海口。它们共同见证了约公元前5450年至前890年的海洋狩猎采集者文化,这些人居住在智利最北端阿塔卡马沙漠干旱且环境恶劣的北岸。在该遗址发现了已知的最古老的人工木乃伊化尸体的考古证据,墓地中既有人工木乃伊化的尸体,也有由于环境条件而保存下来的尸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克罗人完善了其复杂的殡葬习俗,他们系统地肢解和重组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亡者的身体,以创造“人造”木乃伊。这些木乃伊的材质、结构和审美特质被认为反映了先人在新克罗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在该遗迹中还发现了用矿物和植物材料制成的工具,以及用骨头和贝壳制成的简单器械,这些器具使得新克罗人能够大量开发海洋资源。亦是新克罗文化复杂精神信仰的独特见证。

墨西哥,特拉斯卡拉圣母升天修道院和主教座堂的方济各会建筑群[对1994年列入名录的“波波卡特佩山坡上最早的16世纪修道院”的扩展]

圣母升天修道院和主教座堂的方济各会建筑群是为在墨西哥北部地区传播基督教和殖民而于1524年启动的首个建设计划的一部分。该建筑群是方济各会、道明会和奥斯定会修士建立的首批5座修道院之一,也是目前尚存的3座之一,其它2座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特拉斯卡拉建筑群提供了一种为应对新的文化环境而开发出的建筑模式和空间解决方案范例,她整合了当地元素,创造出宽阔的中庭和祈祷室等空间。该建筑群还有另外2个特点,一幢独立的塔楼和一座木制的穆德哈尔建筑,这是已经列入名录的其它修道院所没有的。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一种新的建筑模式的发展,该模式在18世纪之前一直影响着城市发展和修道院建筑。

德国/荷兰,罗马帝国边境--下日耳曼界墙

从德国的莱茵山地到荷兰的北海沿岸,下日耳曼界墙由莱茵河下游左岸约400公里沿线的102个遗产点组成,是罗马帝国边境的一部分。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横跨欧洲、近东和北非,跨度超过7500公里。这些遗产点包括标识公元1-5世纪的下日耳曼边疆的军事和民用遗迹以及基础设施。该遗产地的考古遗迹包括军事基地、堡垒、塔楼、临时营地、道路、港口、舰队基地、运河和渡槽,以及平民居住区、城镇、墓地、避难所、圆形剧场和宫殿。几乎所有这些考古遗迹都埋在地下。遗迹中的浸水沉积物使罗马占领时期的结构和有机材料得到高度完好的保存。

德国,施派尔、沃尔姆斯和美因茨的犹太社区遗址

该遗产地位于莱茵河谷上游的施派尔、沃尔姆斯和美因茨等前帝国座堂城市。施派尔犹太会堂部分包括犹太教堂和妇女会堂的建筑结构、犹太学校考古遗迹、庭院和仍然完好无损的地下浸礼池,建筑及施工质量很高。沃尔姆斯犹太会堂建筑群部分包括战后在原址重建的12世纪犹太教堂和13世纪妇女会堂、犹太社区礼堂和纪念性的12世纪浸礼池。遗产地还包括沃尔姆斯和美因茨的老犹太公墓。这4个组成部分生动地反映了独特的德系犹太人风俗的初期形成过程,以及犹太社区的发展和定居模式,尤以11-14世纪最为突出。这些建筑是后来欧洲犹太社区、宗教建筑以及墓地的原型。希伯来语中“犹太社区”(ShUM)一词就是施派尔、沃尔姆斯和美因茨的首字母缩写。

新闻动态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