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遗产

Digital heritage

中意政府间合作项目

时间:2016-01-24

1.项目名称:
  基于对地观测的中意文化遗产地智能管理与试点应用研究
2.项目负责人:
  中方:陈富龙;
  意方:Nicola Masini(意大利研究理事会考古与古建筑研究所(CNR-IBAM)
3.项目组成员:
  中方:
陈富龙,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
王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
杨瑞霞,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研究员;
周伟,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 助理研究员
冯德显,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郑州分中心,研究员
刘爱荣,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郑州分中心,研究员
意方:
Nicola Masini  研究员 意大利研究理事会考古和古建筑研究所(CNR-IBAM);
Francesco Gabellone  研究员 意大利研究理事会考古和古建筑研究所(CNR-IBAM);
Rosa Lasaponara 研究员 意大利研究理事会环境分析方法研究所(CNR-IMAA);
4.项目委托单位:
  中方: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
  意方:意大利研究理事会考古和古建筑研究所(CNR-IBAM)
5.项目起止时间:2013年~2015年
6.项目概况:
     研发内容及目标:通过对认知的提升、方法的创新和技术的开发,中意合作项目共同开展文化遗产地智能管理应用研究,以支持文化遗产地持续监测和完整性保护。本项目主要关注中意双方遥感、地球物理和诊断工具在文化遗产科研中的交流和训练,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进步。典型案例地包括:1)意大利古罗马城;2)中国安徽宏村(世界文化遗产);3)丝绸之路。
  项目合作理由:
    中意双方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技术方法研究,重点关注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持续监测和科学管理;
    见证和探索中意两国典型文化遗产地的古代文化;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学术交流,实现双方技术优势互补;
    中意双方分发遥感数据的共享和使用。
7.项目成果:
    项目实施及阶段性产出如下:
    通过了共建虚拟联合实验室的预案,以实现数据和成果共享
    2012年11月,于北京召开了中意双边遥感与文化遗产专题研讨会
    2013年4月,中意科学家在北京召开非正式面谈会
    2013年8月,递交项目中期报告1份
    2013年8-9月,研究阶段性成果已在欧洲空间展览会“Sensing the Past, COSMO SkyMed and Radar technologies for Archaeology”展出
    2013年10月,中意科研团队对丝绸之路起始段洛阳、开封等古城进行联合考察和试验;并在郑州召开双边学术报告会
    2013年12月,中方科研团队访问意大利科学理事会,在罗马召开中意双边学术报告会;并对罗马古城进行考察和联合试验
    随着项目开展的深入,双方在遥感考古联合研究、人才互访和交换、联合实验室构建等方面已达成共识;针对中意典型示范地开展了深入研究,联合研究成果重点体现在:  
    利用COSMO-SkyMed数据及小基线时序雷达干涉技术,反演获取了洛阳古城地表沉降场,初步揭示人类活动对典型遗产地的影响(图1);

图1

 中意科研团队对丝绸之路起始段洛阳、开封等古城进行联合考察和试验(图2),利用地基激光扫描获取的东汉函谷关三维场景图(图3);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的龙门石窟佛像真三维模型(图4);
图2

图3

图4

利用中-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对丝绸之路新疆段古遗址、古道探测与发现(图5,红色箭头所指为古道;黄色图钉所示为潜在考古遗址);

图5

利用PLEIADES卫星立体影像对,结合实地GPS控制点,获取宏村文化遗产地及赋存环境三维场景图(图6)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