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遗产

Digital heritage

遥感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16-01-24


1. 项目名称:遥感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研究
2. 项目负责人:聂跃平,杨林
3. 项目组成员:于丽君,朱建峰,邓飚,杨瑞霞,刘建国,姚乐音,高华光
4. 项目委托单位:国家文物局
5. 项目起止时间:2013.1-2015.12
6. 项目概况: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是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目的是充分揭示早期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辉煌成就,回答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地域、过程、原因和机制等基本问题。探源工程自启动以来先后经历了调研和预研,目前已进行到第四阶段。本阶段的研究将继续深化遥感、GIS、虚拟现实、物探、考古、建筑、环境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研究其发展的背景、原因与特征。遥感作为现代高技术手段,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首次得到系统应用与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7. 项目成果:
中国连续发展的历史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应用空间技术发掘中华文明历史对于探索中华文明源头具有重要的意义,课题针对探源工程需求,全面、系统地开展了研究区古遗址的波谱特性、几何特征、多源信息融合、遗址本体时空分布信息提取、遗址空间信息可视化特征与识别、遗址空间特征遥感分析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为识别古遗址的空间布局、空间分布规律和复原古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1、遗址遥感空间分析。生态环境与古人选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又是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应用遥感影像与地形叠置研究重点遗址区三维地势图,可以使我们能够一目了然地研究这一地区遗址分布规律。经分析发现大量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流支流附近,符合了古人傍水而居,又避开大河洪水的淹没这一规律。这一规律的发现为我们预测未知遗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太湖流域遗址位置模式化分析

 

2、遗址遥感识别。古代遗址都经历了5000年左右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已经面目全非,人们在地表用肉眼很难辨别。但由于遗址区域地面经历了数千年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特别是长期的耕作和大规模的建设会导致地表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从而形成特定的遥感解译标志,能够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对影像进行增强、特征信息提取,从空中寻找到这些人工留下的特有痕迹。

 

 

元中都遗址异常探测

 

3、遗址空间预测。 考古研究包括时空两个范围,空间性是核心特性之一。遗址的空间分布与背景环境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根据现有的遥感航片和卫片,如何正确判读分析,寻找遗址、古迹及地下文物的潜在位置是进行遗址发掘、保护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关键。通过对已知遗址点的分析,发现遗址的分布规律与地貌、坡度、坡向、水文条件之间的密切关系,据此建立遗址预测模型,为古遗址的发现与探测提供依据,为寻找未知遗址提供指导。

 

太湖流域遗址

 

山西临汾盆地各时期遗址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