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系列报道(二)
6月30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当天议程主要关注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的遗产地保护状况(大会工作文件编号WHC-15/39.COM/7A,7A.add与INF.7 Rev)。世界遗产中心主任Kishore Rao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并强调在本届大会开始以前,80%的遗产地保护状况报告已经在缔约国、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协调一致,因此在本届会议上仅就存在异议的部分遗产地进行讨论。
大会委员国和咨询机构就整份报告(WHC-15/39.COM/7和WHC-15/39.COM/7A)进行了评论,并指出以下4个要点:
1、当前需要就提名的指南和遗产地保护状态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系开展辩论;
2、许多遗产缺乏管理项目来确保遗产里应用这些提名措施。这就涉及到需要加强世界遗产地保护的监管机制,以及把遗产影响评估机制纳入到保护阶段评估报告的强制性内容,目前,对自然遗产的影响评估已经成为自然遗产地必须进行的内容;
3、分析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时,必须尤其关注这些遗产地所面临的威胁,不仅仅局限于提名和保护阶段;
4、气候变化是世界遗产地面临的潜在的最大威胁。
本届大会共收到来自46个濒危遗产地、73个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报告,其中7个遗产地需提交后续文件,15个遗产地需要缔约国、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采取紧急措施评估和分析其状态。鉴于该议题内容的复杂性,以及缺乏必要的数据,大会建议需在下几届大会上继续审议保护状况的评估方法。遗产地保护状况报告的审议以地区为组织方式。
报告特别关注非洲国家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不平衡性,尤其濒危名录中又有大量来自该地区的遗产。35%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非洲遗产地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造成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包括:政治和军事危机、有效管理的缺失以及不断加剧的偷猎行为。其间,针对马里共和国廷巴克图清真寺的重建工作,还设置了专场汇报,主要介绍了2012年入遗后,清真寺因武装冲突遭到毁坏,而后在国际社会和地方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再现的过程。
针对亚太地区的东伦内尔岛(所罗门群岛),大会认为急需进一步就当地的环境影响进行汇报,并需就本地的管理征询当地社区的意见。
当天针对濒危世界遗产的讨论中,哥伦比亚Los Katios国家公园,通过多年来哥伦比亚政府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协作和努力工作,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成功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移除。尤其值得国际社会赞赏和其他濒危世界遗产地学习的是2009年哥伦比亚政府主动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将该遗产地列入濒危名录,同时在过去几年中通过国家保护机制建立、土地使用规划制定和实施、长期协调的行动规划、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成功摘除了“濒危”的帽子。
由于受到持续战争、武装集团占领、非法挖掘、盗运、走私等长期的威胁,中东地区成为近年来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态势最为严峻的地区。今日全体会议中呈报委员会讨论、审议的保护状况决议草案的濒危文化遗产地也集中在伊拉克、叙利亚、也门、阿富汗这四个阿拉伯国家,共审议了16处濒危世界文化遗产,也显示出国际社会对地区混乱状态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担忧。
审议过程中,在场各委员国代表和观察员们对发生在中东的恐怖主义与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以及非法盗运与走私文物的行为表示了强烈谴责和愤慨,并且全场向在伊拉克、叙利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牺牲的个人和家庭表示了深切悼念和默哀。大会决议不仅仍然将这16处文化遗产保留在濒危名录中,一致通过了《关于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全体决议》(General Decision on the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of the Syrian Arab Republic),还进一步呼吁全体成员国和国际社会给予叙利亚文化遗产的保护进一步的支持。
场外会议I: 《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修订工作组会议
6月30日大会午休期间,召开了《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13版)修订工作组场外会议。此次《操作指南》修订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性城镇景观”(《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UNESCO 2011)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而非一类新的世界遗产类型)融入《操作指南》中,以指导世界遗产地提名、登录、保护与管理工作。各国代表和咨询机构代表对于《操作指南》修改草案(draft)进行了逐条审议,反映出目前各国委员对HUL作为一种保护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上仍然有所差异。审议焦点集中在2处由操作指南工作组所提供的《操作指南》(2013版)修订内容上:
第82段,参与代表一致认为不应将“数量(mass)与规模(scale)”、“色彩(color)与肌理(texture)”作为判定遗产真实性的特征(Attributes),因原特征“外形与设计”(Form and Design)、“材料与材质”(Material andSubstance) 已分别包含前述两项;
第112段原文之后增补了HUL方法的内容,这也是审议中代表们争论的焦点在“更广泛的背景环境”这一概念,一方面是如何在地域上界定“更广泛的背景环境”(Broader Setting),是否应超越世界遗产缓冲区(Buffer Zone)的范围,另一方面对其管理是否被可以认定是支撑世界遗产地OUV产生作用。
其后审议了将《关于在武装冲突的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简称:海牙公约,1954年)及其“第二议定书”(1999年)实施指引的第31段及其后内容整合入世界遗产申报材料标准格式中,重点是标准格式中增加Enhanced Protection的内容(包括Request、Form和Model)。由于此项修改意见是在会议现场提出,并未在操作指南工作组内部进行讨论,并且UNESCO成员国中不少国家至今尚未通过“第二议定书(1999年)”,存在法律方面的漏洞,同时两个公约之间也存在着其他一些不协同和不成熟的因素,例如海牙公约只涉及文化遗产、缺少实质的整合机制和相关的能力建设等方面,所以委员会一致同意将此提议推迟至《操作指南》下一轮修改中再次审议。因时间问题,大会将在第三日午休时间继续进行《操作指南》工作组场外会议。
场外会议II:“世界遗产地的良知及其对未来的价值”图片和视频展开幕式
6月30日大会午休期间,韩国机构历史真相和正义中心举办了题为“世界遗产地的良知及其对未来的价值”图片和视频展开幕式。开幕式针对“负面遗产”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这些“负面遗产”主要指与人类历史上黑暗时期相关的遗产,如前纳粹德国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日本的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等。来自波兰、德国、菲律宾、荷兰、日本和韩国的受邀嘉宾都分享了各自对“负面遗产”的看法和经历。
现场的焦点主要围绕今年日本的遗产提名项目“日本明治时代工业革命遗产:九州、山口及相关地区”(推荐登录),大会将在7月3日至5日的议程期间进行审议。此次提出申请的项目包含23个建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日本工业设施,涉及煤炭、造船、钢铁冶炼等内容。民间团体向日本政府呼吁,应正确认识其中某些遗产所牵涉的强征劳工历史。“负面遗产”的重要意义基于其纪念和教育价值,以警醒后代非人道主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维持长期和平。相对于绝大多数与正面形象相关的遗产,“负面遗产”作为补充性遗产主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关注。

场外会议III:世界遗产与基于人权的方法(RBA)
6月30日大会午休期间,IUCN、ICOMOS和ICCROM讨论了有关人权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之间关系的新手段——基于人权的方法(Rights-based Approaches,简称RBA)。各咨询机构代表介绍了该新方法研究和实施的不同案例,其中ICOMOS在印度的工作尤为突出,其基于该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体系,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瑞士卢塞恩大学的“瑞士国际研究网络”(Swiss Network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简称SNIS)项目则介绍了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该项目将在亚太地区开展,印度尼西亚为其选定的首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