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亿万年漫长的造山运动以及30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的洗礼,成就了黄山这样富有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感的峰林地貌。400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登上了“彩泼莲花”的黄山最高峰,“狂叫欲舞”之后,为黄山写下千古传颂的广告词:“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1990年12月12日,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23日,以总分第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0年,中国20多个世界遗产地代表推选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在黄山市体育馆正式向世界宣读《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跨世纪联合宣言》。这是自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世界遗产地的首次宣言。
36年来,黄山人牢记伟人的嘱托,认真恪守《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严格执行“量身定做”两个法规和规章,以山为椽笔,书写了一篇地质遗产保护与管理皇皇巨作。
为了保护好风景名胜资源,省人大多次修订了《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黄山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如今,景区规划已形成全山四层体系、山上四方报批、山下四方联审的主要特点,拥有由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地段规划、专业规划组成的科学而完整的规划体系。
由于景区内地形、植被和气候等方面的因素,黄山防火工作作为特等大事来抓。多少年来,管委会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职工退了一批又一批,但森林防火的接力棒始终在一棒一棒地往下传。通过探索与实践,率先在国内同类景区中实行定点吸烟、用火证审批制度、全山室外禁烟、全山禁燃禁放、“全山,全员,全年”森林防火、森林防火“一票否决”等措施和办法。去年底,黄山已连续实现了35年无森林火灾的目标。
古树名木是黄山风景区最重要的自然景观,也是黄山历史演变的“活化石”。从1983年开始,黄山风景区对迎客松实行专人全天候守护,30年来,19位守松人接力特护。此后又将黑虎松列为特级护理范围。立地环境、生长状况和树种习性不同,列入世界遗产的54株重点古树名木的应急保护方案也不尽相同,这就是“一树一策”、“一树一档”。经过科学有效的保护,古树名木特别是一些高龄、超龄的古树,再现了往日的生机。
受“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的启发,黄山管理者和资源保护专家们提出了景区“轮休”的大胆设想,于上世纪90年代封闭始信峰,在国内首创景点“轮休”,有效恢复受损林木植被,改善“疲劳”景区的生态环境。建立“预测、预约、预报”调控机制,核定日最大容量。通过综合整治、绿化美化、水土保持、地质灾害治理、封闭轮休等一系列措施,景区的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的56%提高到现在的84.7%,植被覆盖率则达到了93%。
坚持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保护并重的原则。修缮了一批古建筑,公布了首批41处重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出台了《黄山风景区文物保护暂行规定》。加强地质科普教育,兴建地质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声、光、电手段、4d影片以及地质标本向游客展示黄山地质遗迹景观的科学和美学价值;新编“导游知识读本”,出版《黄山植物》、《黄山珍稀植物》、《黄山野生动物》等书籍。
与西湖、峨眉山、泰山、台湾阿里山、希腊莱斯沃斯、美国约瑟米蒂、瑞士少女峰、加拿大班芙、新西兰凯库拉观鲸等20多个景区(公园、机构)结为友好,以及加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和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权威的保护和旅游组织,不仅仅是旅游发展工作的需要,更重要是开展保护管理工作学习交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