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新闻动态

MENU

为加强遗产保护合作提供更多可能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14-07-03

印加路网沿途有很多文化遗迹

比利时和法国钟楼

历经26年,“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最终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界申遗的形式于6月21日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跨界申遗”的概念由此走进国内媒体和公众的视野,成为热议话题。

在世界范围内,跨界申遗并不是头一回。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跨界申遗多达31项,遍及各大洲,最早案例可以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其中,“印加路网”“比利时和法国钟楼”“维多利亚瀑布”等处可谓各具特色。

印加路网:

推进南美一体化进程

6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批准印加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请国家为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维亚。印加路网位于南美洲,途经6个申请国家,全长约3万公里,其中6000多公里路段上有古迹遗址。

这条古道是印加帝国在1438年至1532年期间沿着安第斯山脉修建的山路,是当时的统治者传达政令,印加人生产、生活和进行贸易的交通动脉,其中大部分古道在秘鲁境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古道上划定了273处遗址,这些遗址包括极富社会、政治、建筑和工程成就的遗迹,用于贸易、住宿和储存等用途的基础设施以及具有宗教意义的场所。

印加路网的跨界申遗之路历时十多年。2002年,在秘鲁的倡议下,阿根廷、玻利维亚、哥伦比亚、智利、厄瓜多尔和秘鲁6个国家决定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印加路网。考虑到各国工作进度不一以及印加 文化影响力的不同,6国分为阿根廷和智利、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3组开展双边与多边合作。

由于规模庞大、涉及面广,印加路网的申遗方案经过了长期论证,申遗成功源自多方的通力合作。申遗期间,6国定期召开会议,整合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力量、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对跨界申遗工作进行协调,为6国制定统一步骤。

据报道,6国联合申报将对这些国家的一体化进程发挥巨大作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这3个受印加文化影响较小的国家也对申遗投入了极大热情。智利前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代表马塞罗·斯切林曾向媒体表示:“这是一个推动地区一体化和美洲人民团结的机会,也为加强遗产保护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目前,由于印加古道很大一部分被植被覆盖,人们仍然无法看到整条道路。6国表示将继续联合起来,共同保护和修缮古道。6国在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计划书中称,将在不久签署一个路网总体保护方案。

印加路网获封世界文化遗产对于赢得保护古道所需的资金支持以及发展旅游业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专家们表示,希望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将为探索和维护古道的工作赢得更多关注和帮助。(本报记者 郑 苒 编译)

雷塔恩铁路:

可移动世界遗产的独特创新

2008年,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雷塔恩铁路位于瑞士东南部的格劳邦登州和意大利北部的松德里奥省,连接起瑞士的图西斯和意大利的蒂拉诺,横贯位于瑞意之间的阿尔卑斯山。

作为一条长度为128公里、轨距仅1000毫米的国际铁路,雷塔恩铁路因其特别的建筑结构、技术成就及与沿途环境的完美融合而闻名,也因连接两个国家,成为瑞意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雷塔恩铁路展现了建筑和土木工程学的辉煌成就,它是穿越阿尔卑斯山区海拔最高的一条铁路线,也是世界同类铁路中落差最大的线路之一,无需借助齿轨即可攀上海拔2000多米高的伯尔尼纳山口;螺旋攀升式高架桥、白雪皑皑的山峰、怪石嶙峋的山谷、壮丽的湖光山色,以及德语区到意大利语区截然不同的城镇和乡村风光……在该线路上可看到的景色可谓千变万化、美不胜收;雷塔恩铁路对山区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成为20世纪早期利用铁路连接阿尔卑斯山中部偏僻居民点的典范。

铁路遗产不仅指铁路线或机车本身,还包括铁路沿线的车站、山峦、村镇、文化景观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这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近年来铁路遗产的审批中表现得愈加明显。雷塔恩铁路至今保存完好,见证了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过程。正是看到雷塔恩铁路在遗产学上独特创新性、传承保护性、区域影响性上的共有价值,意大利和瑞士两国决定合作为其申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向鼓励成员国间的文化合作,这一项目的国际性获得了高度认可,成为世界上第三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铁路线。对于这一可移动的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称赞其“集精良技术、杰出建筑和优美环境之大成”。

(本报记者 陈 璐 编译)

比利时和法国钟楼:

跨国委员会助力遗产保护

比利时和法国钟楼在“跨界申遗”方面是个特殊案例。它既是逐步扩展型申遗(即比利时钟楼先申遗成功,法国钟楼再行申遗),又是跨国联合型申遗(由比利时和法国两个国家就同一个主题进行申遗)。

1999年7月,32座比利时法兰德斯和瓦罗尼地区的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后,比利时向法国提出了跨国延伸这项世界遗产的想法。2002年9月,法国北加莱省首府阿拉斯市推出将广场、市政厅和钟楼申遗的计划,就此,“阿拉斯,广场和文化遗产协会”应运而生。之后,鉴于这一计划实施的难度较高,协会决定将申遗重点放在法国北部的钟楼上,并将协会更名为“钟楼&文化遗产协会”。与此同时,一个由历史学家、区域文化事务局代表、学者、建筑学家等构成的科学委员会经过认真筛选后,将23座钟楼列入申遗名单。这23座钟楼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是中世纪钟楼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被法国政府列入法国历史遗产名单。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23座位于法国北部加莱和皮卡第大区,和一座位于比利时让布卢的钟楼追加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由56座钟楼组成的“钟楼群”被命名为“比利时和法国钟楼”。由于法国的23座钟楼申遗是比利时钟楼的延伸,在“钟楼&文化遗产协会”的提议下建立了统一监管机构——高级钟楼委员会,以便更好地推动比利时法兰德斯地区、瓦洛尼地区与法国北部地区钟楼保护与开发的跨界合作。自2005年起,该委员会每两年举办一次钟楼跨国会议,目前已完成的跨国合作包括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钟楼城市举办“钟楼的历史”巡展、烟火表演等。

比利时和法国钟楼建于11至17世纪,它们共同展现了罗马、哥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钟楼在建立之初是获得独立的标志,象征着自由。钟楼是城市景观中的第三种塔,可与要塞和钟塔媲美,象征着贵族的权力。入选该名录的钟楼除了市民钟楼,或市政厅一类提供服务的建筑外,还包括了用作瞭望塔和警钟塔的宗教建筑。

(本报记者 樊 炜 编译)

维多利亚瀑布:

成为非洲两国共同名片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位于非洲赞比西河的中游,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之间,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它宽约1.7千米,高约128米。1855年,苏格兰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通作为首位见到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的欧洲人,选择用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为之命名,因而这一瀑布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又以维多利亚瀑布著称。非洲当地人则称它为莫西奥图尼亚,意为“像雷霆般轰轰作响的烟雾”。维多利亚瀑布也是赞比亚的莫西奥图尼亚国家公园和津巴布韦的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国家公园的一部分,是两国的共同财富。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维多利亚瀑布和这两个国家公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这一遗产地的评价是:赞比西河宽度超过2公里,瀑布奔入玄武岩峡谷,水雾形成的彩虹远隔20公里以外就能看到。符合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以下标准: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等。

维多利亚瀑布申遗成功后,保护和利用好这个自然资源对于两个国家来说均有重要意义,两国都将这一世界遗产地视为国家名片,在促进旅游发展方面做了诸多有益尝试。例如,改善两国跨境交通管理,建立一站式边境检查站,人员、货物只停一次就可完成边检手续,清关时间将从数天缩短至数小时。去年,两国联合举办第20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大会,选择将维多利亚瀑布作为会议举办地,进一步扩大了这张名片的国际影响力,为两国今后继续合作奠定了基础,更为推动非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两国在开发维多利亚瀑布旅游资源的同时,在遗产地的保护方面却走了一些弯路,例如不顾生态平衡过度开发旅游设施、修筑大坝等。为了能够让这张属于两国的亮丽名片继续发光,遗产地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成为摆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面前最为重大的课题。

(本报记者 樊 炜 编译)

新闻动态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