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新闻动态

MENU

西藏阿里潜在的世界遗产资源与价值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时间:2015-10-02

阿里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东与西藏那曲地区相连,西及西南分别与印度、尼泊尔及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

阿里地区有“从南到北逐级抬升”的整体特征;主要山脉由南向北依次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主要河流有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等。阿里地区分布着众多湖泊,面积较大的湖泊有班公湖、玛旁雍错、拉昂错。阿里气候高寒干旱,日照充足,植被多为低温旱生草原和荒漠植被,北部的羌塘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如藏羚羊、藏野驴。

阿里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在距今大约一、二千万年以前,便有人类在阿里境内活动,在日土县等地发现了大量石器时期的遗存。公元前2世纪,象雄部落形成,相传其都城位于琼窿银城。公元843年左右,是吐蕃王朝濒临崩溃的时期,末代赞普达玛的曾孙吉德尼玛衮逃到象雄,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10世纪中叶,其三个儿子先后被派往普兰、拉达克和克什米尔南部地区,形成了后来的三个王系,其中普兰王的后代松艾在966年前后于札达一带创立了古格王系。元代,阿里成为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置的地方行政区划的一部分。明代,拉达克进占古格,古格王朝被推翻。清代,阿里收复,并反攻占了拉达克首府列城。1951年,阿里和平解放, 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从保护地的角度来审视自治区潜在的遗产资源,可以发现,虽然阿里地区遗产资源的绝对数量不高,但类型十分丰富,既有自然类型的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又有文化类型的文保单位,此外,阿里还是西藏自治区两个拥有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地区之一。

从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阿里地区的遗产资源可分为三个片区:班公湖片区,位于日土县及周边地区;土林—古格片区,位于札达县;神山圣湖片区,位于普兰县。

土林—古格片区包括古格遗址和土林地貌两大部分。古格王朝是建立于吐蕃分裂割据时期的王朝,是吐蕃覆灭后西藏各地方政权中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个王国,记录了现已消逝的古格文明。古格遗址是藏民族土地使用的范例,代表了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背景下,人类与极端环境的相互作用。由于长年累月经受侵蚀,其保护状况并不乐观。古格遗址现存的建筑、洞窟等是古格王国社会等级结构的物化形式,是藏传佛教宇宙观的体现。土林地貌纷繁多样,其形成和演化真实地记录了喜马拉雅 山的隆升和古地中海的消亡过程,是地球演化史中的突出例证。综上所述,土林—古格片区满足世界遗产的第35678条标准。

神山圣湖片区有冈仁波齐神山和玛旁雍错圣湖,此外还有玛旁雍错旁的鬼湖拉昂错。冈仁波齐峰为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对它的宗教崇拜可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它同时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并且如今仍保持着“转山”这种庄严而又神圣的宗教活动仪式。神山圣湖片区 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发源地,虽然苯教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衰微,但历史上它对藏传佛教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冈仁波齐海拔6656米,玛旁雍错是中国湖水 透明度最高的淡水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典型的高原美景。综上所述,神山圣湖片区满足世界遗产的第367条标准。

班公湖片区不仅有跨国界的班公湖,还有著名的日土岩画。日土县境内发现了丰富的石器时期遗存,其中一部分带有细石器的特征,是西藏史前文化以及文化跨区域 传播的独特见证。此外,日土县有大量的可追溯至象雄部落甚至更早时期的岩画,题材丰富多样,为研究西藏早期部落文化提供了素材。综上所述,班公湖片区满足世界遗产的第36710条标准。

申报世界遗产的必要条件是:必须首先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截至20157月,中国共有54处遗产地位于《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中,其中自然遗产地15处,文化遗产地26处,双遗产地13处。双遗产预备清单中,位于西藏的有土林—古格风景名胜区,以及山南地区的雅砻河风景名胜区。

申报项目管理方面,无论是对于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均必须经过:列入预备名单—地方编制申报文本—省级主管部门初审并批准三个阶段。之后,对于文化遗产 而言,需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核后上报国务院,而自然遗产、双遗产以及涉及风景区的文化遗产则需经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核后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批准通过 后,报世界遗产委员会备案。 


阿里拉昂错湖

新闻动态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