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新闻动态

MENU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时间:2014-08-14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的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明清运河故道(里运河)纵贯高邮南北共43.6公里,沿途有车逻坝、南门大街、镇国寺、平津堰、耿庙石柱、杨家坞、万家塘、御码头、马棚湾铁牛、界首大码头等历史景观。

作为大运河申遗(申报世界遗产)的“必考项目”——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整治工程,目前明清运河故道已基本恢复,重现了“二河三堤”的独特风貌。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高邮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历史上的古邗沟高邮段即高邮里运河的前身。位置在现运河的西侧,位于高邮老船闸至界首四里铺之间,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在里运河东堤外另开新河,形成“二河三堤”,上世纪80年代为保运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里运河故道,但河道形状至今仍清晰可见。2006年,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恢复了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并且部分恢复了杨家船坞的形制,对万家塘船坞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再现了昔日渔民的生活场景。

据《高邮水利志》等文献记载:民国二十年特大洪水高邮运河多处决口,其中城区段挡军楼、七公殿、御码头、庙巷口等运河先后决堤,现发现的石工应是当时七公殿决口修复后的产物。而华洋义赈会是一个以中外合作为主旨的国际性救灾、防灾的非政府组织,在这次运堤修复过程中,该组织共募捐资金36.28万元,帮助修复以挡军楼、七公殿为主的6处决口。现高邮博物馆布置的《1931年特大洪水及运堤修复陈列》,以照片、文字再现了当年洪水发生时的悲惨场景及运堤修复的故事。据悉,这场洪灾共造成里下河77000多人死亡,1320万亩农田颗粒无收,房屋倒塌213万间,140多万人逃荒的悲剧。

历史上的古邗沟高邮段即高邮里运河的前身。位置在现运河的西侧,位于高邮老船闸至界首四里铺之间,全长26.5公里。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在里运河东堤外另开新河,形成“二河三堤”,上世纪80年代为保运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里运河故道,但河道的形状至今仍清晰可见。特别是运河城区段现存的一段故道保存基本完整,内有平津堰、耿庙石柱、御码头、万家塘等遗迹。2006年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邮盂城驿

高邮盂城驿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的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南门大街东,是中国邮驿“活化石”,为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处驿传建筑。盂,古代盛饮食、水等的园口。盂城,高邮的别称,取意于宋代词人秦少游描写家乡“吾乡如覆盂”的诗句,盂城驿故而得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盂城驿是高邮“一轴一带五区”旅游规划的重要节点,是彰显高邮古、文、邮、水旅游特色的重要景区。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孟城驿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驿站之一,高邮市政府于2013年投入9500万元对毗邻大运河高邮段的孟城驿实施扩容,新建秦邮公馆、客栈等建筑设施6600多平方米,扩容后的景区面积是原来的3倍。

高邮镇国寺

镇国寺地处江苏省高邮市京杭大运河中间,东临高邮市区,西近高邮湖。实属龙地也,今有“运河佛城”之称。 镇国寺始建于874年。唐懿宗宗弟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他遍访名山古刹,一日云游至高邮,来到运河边,只见运河流水汩汩,珠湖雪浪滔滔。俗念尘思,顿然消失。遂在此结茅禅修,禅师精通佛理,专心弘扬佛法。法务之盛传至朝廷,僖宗拨款修建寺院,赐寺名“镇国禅院”,并赐与“举直禅师”称号。

高邮镇国寺塔亦称西塔,被人们誉为“南方的大雁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塔始建于唐僖宗时期,是一座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高35.36米,顶端塔刹为一青铜铸葫芦,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镇国寺塔虽历经几次修葺,仍基本保留了唐骨明风的建筑特色。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为保塔运河改道,留下了河心岛上的古塔,使古塔成为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传法师圆寂时,满屋红光,只闻得空中异香扑鼻、梵乐阵阵。涂毗后得舍利无数,其弟子建五级佛塔一座以珍藏舍利。后来有人在镇国寺塔中挖起了举直禅师的舍利,竟发出异光。大众同叹不可思议。

诸朝对寺院皆有修葺,规模甚伟,气势恢弘,香火鼎旺。然年深日久,饱经沧桑,庙宇僧寮毁损殆尽,唯存遗址及千年唐塔,仍显古刹风韵。

镇国寺塔的塔身全部用青砖砌建,高 25 米,呈平面方形。塔顶为四角攒尖式,顶端直立着二米高葫芦式紫铜塔尖,底层有南北拱门,二层到七层均有塔门,两旁建有小佛龛。三层到五层的塔门两旁砌有突出的半圆砖柱,层层之间都有叠砌砖出檐,明显地留存唐代古塔的建筑风格,在全国 600 多座古塔中堪称翘楚。

新闻动态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