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遗产

Digital heritage

安徽黄山地质公园

时间:2016-08-22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其中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面积为160.6平方千米。范围为东经118º01′~118º17′,北纬30º01′~30º18′之间。海拔高程为440~1864.8米。四至范围是:东起黄狮壋,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

黄山以花岗岩峰林地貌为特色,包括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缓冲区范围是与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相邻的五镇一场,即黄山区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和洋湖林场,以上述五镇一场的行政边界为界,总面积为490.9平方千米。
黄山地区的地质发展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前中生代地质演化
包括黄山地区在内的华南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古特提斯(古洋盆)的演化过程,洋盆深水相沉积持续到晚二叠世。奥陶纪末期地壳振动频繁,地壳逐渐抬升,海水变浅,至志留纪早中期,沉积了一套潮坪相、海滩相直至陆相碎屑岩建造。随之发生了加里东运动,地壳整体抬升。从此,黄山地区遭受长时期的剥蚀风化。到晚泥盆世时,海水又卷土重来。之后,海水时进时退,时深时浅。
中生代地质演化
晚二叠世末洋盆开始俯冲、消减、拉丁期—卡尼期(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封闭,碰撞造山作用持续到晚三叠世。中生代是皖南和赣东北最主要的岩浆活动期,这期岩浆活动始于中、晚三叠纪之间的印支运动,而燕山期最为强烈,形成了太平、黄山等花岗岩体,以及零星分布的众多中酸性岩体。印支运动,使包括黄山在内的中国东部地区褶皱隆起,黄山结束了海洋发展阶段,从此开始陆地发展阶段。
燕山运动是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早期发生在我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构造型式基本上是这个时期形成的。燕山旋回地壳构造发展阶段持续1.4亿年,以构造运动频繁和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燕山期的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具有长期性与多幕性相统一、渐变与灾变相交替的特点;与此相对应,燕山期的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次的特点。
燕山运动时期,黄山地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同时形成大规模走滑断裂。地下岩浆沿着印支运动提供的空间上涌,于晚侏罗世燕山运动中期,中酸性岩浆上涌,形成了太平岩体(1.37亿年)(也有学者认为是印支时期形成)的胚胎;之后,在早白垩世燕山运动晚期,酸性岩浆随着燕山运动的节拍,分四次脉动式侵入,黄山花岗岩体(1.35—1.24亿年)雏形在3000千米左右深的地下孕育成功。
新生代地质演化
在距今6500万年开始的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喜马拉雅运动震撼中华大地。区内山脉急剧上升,同时遭受强烈的侵蚀下切和剥蚀,黄山花岗岩甩掉头上厚厚的“帽子”,冲出地表,翘首云天!
第四纪地质演化
在距今大约250万年前,黄山先后出现三次冰期。留下了刃脊、角峰、冰斗、U形谷等冰蚀地貌。在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天然雕凿下,黄山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自然奇观。

附官网链接:http://geopark.chinahuangsh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