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概况

HIST

HIST概况

MENU



HIST主任:郭华东


世界遗产作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和地球典型现象的重要载体,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具有独特的物化特征,因此利用可揭示地物几何特征、波普特性的多平台、多波段、多模式遥感技术识别遗产特征具有明显的物理基础,表明遥感技术在世界遗产探测和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从学科发展角度看,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世界遗产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方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新技术和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必然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正是要将以上理念付诸行动。早在HIST成立以前,我们的科研团队便利用对地观测技术针对遗产地开展了持续的研究工作: 2001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教育部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JLRSA),并在10个省区相继建立了10个遥感考古工作站;2002年,JLRSA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遥感考古会议”;2003年,主持召开了以“人类文化遗产信息的空间认知”为主题的第216次香山会议;2004年,发起并组织召开“第一届国际遥感考古会议”;2005年,JLRSA与主管世界遗产工作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签约,加入“利用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世界遗产公约的开放计划”;2006年,与教科文组织和意大利政府在罗马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国际遥感考古会议;2007年,中国科学院向教科文组织提出在中国建立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的建议;2008年,教科文组织第179届执行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该中心的可行性报告;2009年,教科文组织第35届大会审议并批准成立该中心;2010年,中心筹备工作全面展开;2011年,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政府正式签署建立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的协议,中心于当年7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依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原为“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建设。

HIST的组建为利用空间技术进行世界遗产研究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国际交流平台,其宗旨是在教科文组织发展理念和工作计划指导下,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相关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大学、世界遗产地开展广泛合作,充分发挥其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空间技术领域的软硬件优势,开展自然与文化遗产、生物圈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等领域的研究和培训工作。

我国拥有灿烂文明和博大地域,遗产丰富,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数目居世界第二位,且空间技术发展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将HIST设立在中国,不仅体现了教科文组织的远见,也为我国遥感科技界参与世界遗产领域的工作创造了机遇。通过教科文组织这一国际平台,HIST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汇聚空间技术、世界遗产领域的优势力量,紧密结合世界遗产领域的战略需求,提升科学决策、社会服务、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引领并推动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一个坚实而广阔的合作空间,为教科文组织、为世界遗产保护做出独特贡献。

HIST成立以来,已开展了柬埔寨吴哥世界遗产环境遥感、所罗门群岛东伦内尔濒危世界遗产遥感监测、全球变化对世界遗产影响空间精细观测与认知、中意文化遗产智能管理试点等项目;开办了多期世界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空间技术培训班,为亚洲、非洲20余个发展中国家的近100名世界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者提供了技术培训;举办了“第四届国际遥感考古大会”、“UNESCO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等国际研讨会,增进了利用空间技术开展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衷心感谢关心和支持HIST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



(主任:郭华东)